备注 |
家访手记 |
小榆同学家住在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——陈塘镇,从县城坐车要10块钱才回到镇上,再从镇上徒步山路到家也要一个多小时。所以她为了省下来回学校的20块车费都很少回趟家,有节假日才回一趟家。
经过调查小榆家的确困难,在她七岁的时候父亲不幸意外离世,家里面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在母亲的肩膀上。一家四个小孩,妈妈也仅靠务农来维持生计,很多时候都没有足够的生活费。父亲去世一年,母亲就改嫁了,母亲改嫁,家里四个孩子没有跟随着妈妈到新家住,而是和奶奶一起生活。虽然这样,妈妈改嫁给继父也是务农,没什么钱寄回给小榆他们做家用,所以生活就更加艰苦。
没过多久,第四年,奶奶不幸去世了,剩下他们四姐弟,只能去继父家住。但是母亲和继父也生了两个孩子,生活并不太好。此时,大姐姐和二姐姐被迫辍学去外面打工赚钱供养妹妹弟弟。
大姐姐初中毕业就出外打工,现在在广州帮别人卖衣服,每个月寄400块钱回来小榆和弟弟用。而二姐姐嫁之后,生活并不好,在家带孩子,没有去打工,基本没有钱寄回来。
家里面唯有弟弟有低保,每个月获取50块来维持生活。弟弟和小榆现在一直寄住在三叔家,没有在继父家住了,三叔有三个孩子,大女儿在湄江中学读初中。他们生活并不好,主要靠三叔打零工为生,一个月2000元的收入,但是孩子太多,花销太大;二叔叔有两个孩子,加上自己有癌症;所以并没有什么生活费用给予小榆和弟弟花销,有的时候三叔叔给一点生活费。妈妈一直在继父家,由于是务农,所以也爱莫能助。
小榆家没有什么财产,唯一一亩田都已经荒废,还有一台破旧的电视机。三叔家还养了10几只鸡。原本的家是黄泥瓦房,去年被鉴定为危房,所以现在暂住在三叔家。三叔家也是用瓦临时搭建了一个大棚来住,和隔壁邻居建起的水泥房形成鲜明对比。
小榆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上学期获得学校1000元的生活补助,但下学期没有获得;弟弟也没得学校的补助,所以现在生活、上学非常艰难。
当我问一些家庭情况的时候,小榆眼里都有泪光闪烁,但是她还是坚强地忍住,笑着回答我们的问题。希望有爱心的资助人给予她们帮助和关心。
|
学生自述 |
我叫锦榆,今年17岁,出生在陈塘镇大莫村石龙组,现在蒙山县第一中学就读高一。
我出生在贫苦人家里,家里还有三个姐弟,在我七岁的时候,弟弟三岁,大姐13岁,二姐10岁,那一年父亲因意外去世了。第二年,母亲改嫁,我们没有随母亲到继父家去。跟奶奶生活,奶奶已经年过六旬了,还要照顾我们这一大帮孩子,日子过得很苦。可是奶奶第四年也去世了,奶奶过世后,家里更贫穷了,我和弟弟还小。大姐和二姐都还在读书,但必须要有一个人辍学来照顾我们和打工补贴家用,二姐辍学了,那时正是雨水季节,房子都倒塌了,我们也没有地方住,母亲听说后来接我们去继父家住。继父家也有两个孩子,四间瓦房,一间厨房,继父和母亲都是务农,没有什么经济收入,他们有两个孩子,加上我们六个。继父说:“我只能把你们养饱,没有钱送你们读书了,何况我亲生孩子还要养呢。”母亲与继父因为我们经常吵架,大姐才初中毕业就打工去了。大姐和二姐都出去打工了,可是因为才初中毕业,没什么文化,找不到好的工作,工资也不高,继父也经常叫姐姐寄钱回来,全家就靠姐姐这点钱。继父心情不好,就数落我们,现在,大姐和二姐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,二姐家里也很贫穷,没有过多的生活费给我们了,大姐家还过得去,每个月寄点回来,可是,根本不够补贴家用,弟弟正在读初中,我也在上高中,每个月的伙食费都成了问题,继父没有钱给我们,我们生活很苦。
|
班主任评语 |
聪明,大胆,自信,课堂上积极活跃,能力强,团结同学,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,能吃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