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注 |
家访手记 |
家访手记
长相思
——纳兰性德
山一程,水一程,
身向榆关那畔行。
夜深千帐灯。
风一更,雪一更,
聒碎乡心梦不成。
故园无此声。
在我的日记本里写着这样的一首诗,字迹整齐,且有些稚气,那是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的诗,孩子的名字叫干秀。认识秀儿和上面的诗是在一所小学举办“六一儿童节”诗歌朗诵比赛的那天,由于这个女孩子身上的“男孩子气”和她朗诵诗歌的神情,让我好奇地向其他孩子问起她的名字,没想到她竟是我要家访的孩子名单中的一个。认识了秀儿,也让我走进了她的家。
秀儿出生一个多月后就被父母遗弃在计生站门外,她像许多不幸的女婴一样是个不幸。后来,是一位残疾的中年人捡养了她,从此秀儿有了父亲。由于养父是残疾人,行走不方便,几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,家里无田无地,没有任何收入,平时靠政府的救济维持生活。为了供秀儿读书,养父到广东打杂工赚钱,由于过度劳累病倒了,因为无钱医治,去年病死在外。才十二岁的秀儿失去了那来之不易、天赐的父爱,失去了唯一至亲的人。
养父的不幸去世,秀儿住到了叔父(养父的弟弟)家。叔父家靠帮人家打铁为生,家庭并不富裕,有时候柴米油盐的开支都成问题,而叔父有两个孩子,就是秀儿叫的哥哥和姐姐,姐姐由于没钱读书,没念完初中就外出打工,叔父根本无能力供秀儿读书,她的学费都是靠“春蕾计划”的好心人资助,如果没有了好心人的资助,她就没有机会再上学。读书已成了她最热爱最执着的追求,辍学是她最担心也是最害怕的事,如果没有了课堂,如果没有的书本,她的命运将像众多童工一样。
在秀儿的自述里,写得最多是她获得过的各种奖励。家访时我曾问秀儿为什么在自述中都写自己获过的奖励?她笑而不答。在秀儿家中的墙壁上会看到许多奖状,各种各样的都有,她学习非常刻苦,家访那天她一边煮饭一边给我们背诗,而在她的房间里书也是唯一值钱的宝贝。我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写了那样的自述,在她的生命里书本是那么的重要,她把书看得比自己还重要,她仅想告诉好心人她热爱读书,她渴望读书。正由于此,我保留了她原原本本的“自述”,让好心人能体会一个孩子用不擅长的文字表达她对知识的渴望心情。而家访时,让她写另一篇“自述”,因此才有了两篇“学生自述”。
而在自述之外,她的内心还有着无尽的苦楚。由于寄住在叔父家,秀儿懂事地天天煮饭煮菜,她把家里所有的家务活几乎都包揽了,做家务活是必备“日程”。做完家务后才是她自由而欢快的时间,她那孩子气的天真和调皮才表露出来,她有男孩子一样的直率和爽朗,有小孩子应有的顽皮,她开朗活泼的个性让人看不出她的身世,她的可爱能给别人带来欢笑。家访那天见了秀儿的奶奶,80岁的奶奶是她现在最亲的人,她和奶奶睡在同一个屋,平时都是她照顾年老的奶奶,有时候别人给她好吃的,她都舍不得吃,每次留着带回家给奶奶吃。而在在老人的眼里,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孩给老人带来的欢乐和笑声。而在这位老人微笑的背后却是悲凉的——她还不知道她在外的儿子已经去世,一家人也从来不在她面前提起。
新的学期又要开学了,秀儿盼着开学那天。说到就要开学了,她脸上的笑容是那般灿烂、无邪,是啊!开学了,她又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;可以和同学们在校园里欢快地玩耍;可以继续做她图书室里的小管理员;可以阅读她喜爱的读物;她的眼里透露着念书的愿望——那是悠远的期盼。现实却不知能否圆了她心中的梦!!
家访调查人:梁依惠
2006年7月20日
|
学生自述 |
2.学生自述:我叫*干秀,我从小便是孤儿,我的父亲(养父)把我捡回来,并将我养大。家里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,父亲的脚走路不方便,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劳动,所以家里很穷,生活唯一的依靠就是政府的救济,因为得到“春蕾计划”扶持,我才能交上学费,才能读书,我一定要好好读书,努力读书,但是我的努力父亲再也看不到,我拿回家的奖状他再也看不到了!就在去年,父亲因为生病不幸去世了,我很想他,很想他再次轻轻抚摸我的头发,很想听听他夸我是个好孩子,很想念她手里捧着我拿回奖状时的微笑。但是,我知道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,我只能好好学习,报答他给与我生存的机会,感谢他把我养大。我要努力读书,做一个像父亲一样善良的人,做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好人。 |
班主任评语 |
3.班主任评语:该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,尊敬师长,勤俭朴实,团结同学,助人为乐,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。学习刻苦,按时完成作业,书写工整,热爱学习,是学校小图书室的管理员;勤动脑,肯钻研,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,一年级至五年级年年被评为“三好学生”、“优秀班干部”,在家是个勤劳动,能吃苦的好孩子,在学校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,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。 |